首页 > 产经 > 正文

港交所IPO贪腐传闻 牵出港股“造壳”产业链

2019-06-11 11:03: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10日,一则关于港交所IPO腐败的传闻在港股投资圈炸开了锅:港交所前上市科高层联同保荐人及律师在新股审批过程中“放水”,或协助逾30家不完全符合上市要求的公司通过审批。上证报第一时间求证于港交所,港交所回复称,港交所是受到严格监管的上市机构,有既定而有效的内部流程和机制,包括上市审批程序。该行之有效的机制确保香港交易所的操作保持高度诚信和专业操守,包括处理任何不当行为。

据杜克资本投资总监杜先杰介绍,香港IPO审核制度并非“注册制”,而是“双重存档制”,即由港交所和香港证监会共同审批,但事实上香港证监会很少干预一般的IPO审批,港交所起主要把关作用。具体到港交所内部,上市第一道审批由上市科执行。在上市科通过后,主板公司还需接受上市委员会聆讯,创业板公司则直接过关。“在一般情况下,上市委员会很少驳回上市科通过的公司,即使发回重审,二审也大概率能通过聆讯。因此,一旦企业满足最低上市门槛,上市科在决定IPO成败上有较大的话语权。”

2018年,共有218只新股在港上市,创历史新高;IPO集资额达2880亿港元,居全球首位。但是,2018年港股新股破发率也高达70%。分析人士认为,投资者港股打新赚钱难的原因之一,可能跟港股“造壳”“炒壳”有关。

在港股市场,一直存在一批“造壳”“炒壳”的资本玩家,他们推动一家公司获取上市地位,主要是为上市后操纵股价获利、“卖壳”铺路。壳股上市往往伴随着“围飞”,即坐庄炒股,也就是上市时参与配售的股东全由庄家控制,在高度控盘的情况下,庄家很容易操纵股价谋利。据悉,一次“围飞”操作,庄家出资千万甚至上亿,获利往往以倍数计。

“在造壳项目的实操中,庄家对于时间周期有严格规划,上市审批是其中不确定性最大的一环,庄家愿意不惜一切代价。”杜先杰告诉记者。

据一位投行人士透露,曾经有一家香港本地餐饮集团递交上市申请,上市科反馈要求公司对食材的采购流程和物流仓储进行整改。若完全达到合规要求,公司可能要为此耗资上千万,上市进程也将推后半年以上。找上市科有关人士通融后,公司只稍作整改并承诺未来改进,即被“放行”。

有市场人士称,传闻所涉及的“前上市科高层”在过去几年基本把持了港交所所有建筑股和餐饮股IPO的审批。

“在所有IPO审批中,本地建筑股和餐饮股是庄家‘造壳’的首选,因为这两类公司业务雷同、竞争充分,最依赖上市科的主观判断。而且,一般情况下这两类公司很难在其他交易所上市。”杜先杰表示。

上证报梳理数据发现,2013年至2018年在香港上市的建筑、餐饮股共有123只。截至6月6日,其中89只是股价低于1港元的“仙股”,更有14只的股价不到0.1港元;85只上市以来累计涨幅为负,跌幅超过80%的达18只;93只筹资净额不到1亿港元,50只是不需要经过上市委员会聆讯的创业板股票。此外,有15只在过去6年里第一大股东发生了变更。

尽管港股IPO曝出丑闻,但多位市场人士向上证报记者表示,个别监管执行者出现问题,并不会影响他们对香港上市制度的信心,交易所前线审批仍有其优越性。“无论是核准制、注册制,还是双重存档制,只有令上市审批这一过程更加公开透明,才可能最大限度杜绝上市过程的寻租舞弊。”杜先杰称。

事实上,近年来香港证监会、港交所一直在努力根除“壳股”毒瘤。2018年6月,港交所曾就借壳上市、持续上市准则等进行过咨询,其中提出的三条打击“壳股”的举措就包括从严IPO,严防“造壳”。此前,香港证监会及港交所还曾就建议改善上市监管决策及管治架构进行联合咨询。

6月10日,港交所股价并未受到传闻影响,走势非常强劲,收盘报收258港元,大涨2.95%。

关键词:

本网站由 财经产业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23326号-29
联系我们: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