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焦点新闻 > 正文

生活数字化转型 让老年群体有能力把控舒适圈

2021-05-17 20:52:21 来源:文汇报

老人去经常光顾的社区食堂用餐,偏爱什么菜式,口味是否变化,饮食是否健康,后台大数据掌握得“一清二楚”;家政服务、陪医配药、清洗空调等,老人只需在社区台一键下单,后端诸多供应商就能精准接单;每位老人的具体状况,能享受什么公共服务及福利,均有了“标签管理”,“政策找人”将服务推送在老人“开口之前”。

生活数字化转型是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有力抓手,根本上是为了人,关键要有体验度。

对于上海这座超大城市中庞大的老年群体来说,这样的“体验度”并不是指究竟能有多快、多节省时间,而是应该建立在“对生活熟悉,且有能力全面把控”的基础之上。

换言之,生活数字化,不是要让老人们快起来,而是要在保留他们生活惯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更有尊严、更好地适应新生活。

数字化,不能成为老人进入生活舒适圈的壁垒,要“可感、可触、可获得”,让他们同样实现“我的生活我做主”。

比如,场景应用。以往,人们常关注到老人们的“不适应”,而较少聚焦数字化产品及场景本身的“不适老”。这就需要在场景应用时,切换“老人视角”,进一步挖掘出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人本逻辑和新价值,更多思考数字化如何回归“为人服务”的本源。把老人的感受作为评价标准,在推进数字生活“进化”的同时,统筹考量老年人群的需求。

再如,数字素养。市民群众的基本数字技能和素养,是当下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之一。对老年人来说,数字素养绝不仅仅是通过“教育反哺”来学会使用数字产品、掌握智能终端操作,更迫切的是,要全面提升数字化的安全意识,对于“数字化生存”有可亲、易实现的主观能动。

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当下,实现“对老人友好”也意味着在尊崇老人惯的基础上,保留宽容和空间,以老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构建数字化的晚年生活,把控住自己的日常舒适圈,保障每个人在科技进步中获得最大福祉——这也是一个社会真正进步的标志。

顾一琼

关键词: 生活 数字化转型 老年群体 体验

本网站由 财经产业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23326号-29
联系我们: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