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焦点新闻 > 正文

“雪容融”走红,中国传统元素加了多少分?

2022-03-10 09:17:14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对谈嘉宾: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月宁

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设计团队负责人、吉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郭春方

传统与现代在两个吉祥物身上完美融合

戴着一顶“如意”,天坛和和平鸽剪纸当刘海儿,这个可爱的“红灯笼”变成了国潮新代言。“雪容融”设计团队花了几个月时间,让“灯笼”活起来,让中国元素有了生动的时代表达。

设计团队负责人郭春方说,别问他去哪买,书架上摆着的就是自己唯一的“雪容融”。

曾参与吉祥物评审的张颐武委员说,传统与现代在两个吉祥物身上完美融合 。不仅是艺术形象的设计,冰墩墩、雪容融的“叠音字”模式也有很深的文化意蕴。

△北京冬奥组委供图

中国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文化不再“打折”,自信从不靠“说”

刘月宁委员曾参与创办音乐孔子学院。作为一名扬琴、古琴演奏家,她谈到,自己三十多年前第一次出国时,外国人对我们有一种“猎奇”的心理,但如今,很多外籍的中国音乐专家已经自发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使者。

中国文化从“走出去”到 “走进去”,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郭春方教授补充,文化自信来自于文化话语权 ,而文化话语权反映的正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

△刘月宁与中国首位扬琴国际研修生、捷克青年扬琴演奏家马泰(受访者供图)

张颐武委员介绍了“文化折扣”的概念——当文化间差异较大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会“打折”。刘月宁委员拿扬琴名曲《将军令》举例,很多年前,为了让外国听众听懂这首曲子,往往需要现场提供大量的背景知识,但传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而现在,古琴深邃高远的意蕴,也被赋予了潮流、时尚的音色。

刘月宁说,再次表演《阳关三叠》时,她“不是去讲述为什么重复三次,而是讲述依依惜别的情感表达”,并通过有设计的传播技巧,让中西音乐共鸣。

张颐武委员也解释,不同于北京2008年奥运会卖力讲述“我是谁”的表达,14年后,世界已积累了大量“了解中国的需求”。包括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在内,在讲述中国故事时显得更主动、更从容。

“95后”年轻人:平视世界,定义“国潮”

“渐强”的国潮,拥有无限可能

张颐武委员说,Z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本身就是一股奔涌的“潮流”。这一代年轻人生活在中国最自信的时代,最有国际视野,因此他们不会“一看外面的东西就产生‘文化震惊’”,中 国的年轻人能够真正地平视世界,与世界平等对话。

郭春方教授也对青年一代的审美给予高度评价,今年春晚《只此青绿》的歌舞诗在年轻人当中广受赞誉,正说明“国韵”也可以成为“国潮”,这给后来的艺术家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天地。

从一双创意于颐和园十七孔桥的球鞋,到日渐成风的汉服文化,再到生活美学中的点滴中国韵味,“国潮”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是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

“国潮”如同一碗汤当中的盐,“加进去之后,时尚文化潮流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是精神血脉,是DNA,是如虹膜般可识别的独有身份印记”,张颐武说。

守住传统和拥抱未来,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要面临的两大课题。

张颐武委员介绍,他今年的提案就是围绕“知识普及和传统文化传播如何与短视频和直播等形式融合” 展开的。他举例说,一些越剧演员正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等形式,让传统艺术获得新生。不同于叫好不叫座的传统曲艺“戏台模式”,直播和互动,让被动的接受成为历史,每个参与者都在定义新艺术。

对于传统文化与新表现形式的嫁接,刘月宁委员乐见其成,她说,“未来回过头看,也许我们现在就是一个时间节点,一个国潮‘渐强’的时间节点”,当传统文化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江河,“那不仅仅是中国的共鸣,是和世界的共鸣”。

关键词:

本网站由 财经产业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23326号-29
联系我们: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