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河南加快推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1-05-21 09:56:06 来源:中宏网

51项重大工程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力争公办幼儿园比例达到50%以上;多举措推动碳减排,让人民群众呼吸更为新鲜的空气……5月12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开局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主题为“加快推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释放出诸多利好消息。

描绘经济社会发展宏伟蓝图

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设为6.0%左右

今年1月21日,《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经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全票审查通过,经与国家发展改革委报备衔接,4月2日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规划《纲要》用17篇、68章、177节,约7.4万字,描绘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规划《纲要》按照“根本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五大发展理念”的思路,提出了“2411”的2035年远景目标,即坚持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基本建成经济、文化、生态、开放四个强省和中西部创新高地、幸福美好家园。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从综合实力、创新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乡村振兴、文化繁荣、生态环境、民生福祉、治理效能等方面,提出“实现八个更大”的“十四五”主要目标,设置了5大类21个主要指标。其中,着眼于保持在全国发展中的总体位势和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设为6.0%左右,力争“十四五”期间全省经济总量再迈上两个新的大台阶。

15个方面谋划 12项战略行动

破解发展难题 厚植发展优势

规划《纲要》立足河南正处于战略叠加机遇期、蓄势跃升突破期、调整转型攻坚期、风险挑战凸显期等阶段性特征,从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数字河南、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基础设施、文化建设、生态建设、高水平开放、人力资本素质、人民生活品质、安全发展、民主法治等15个方面,深入谋划提出了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任务举措。特别是聚焦事关全省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提出实施12项具有基础性、引领性、突破性的战略行动。这既是规划《纲要》的鲜明特色,也是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战略抓手。

兼顾“全局大事”和“关键小事”

51项重大工程关系全面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

在强化重大任务落实的项目支撑方面,规划《纲要》将强化工程项目支撑作为夯实发展基础的重中之重,围绕国家所需、河南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兼顾“全局大事”和“关键小事”,设置14个专栏,明确了51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民生福祉改善的重大工程。这些工程项目都经过充分论证和反复筛选,落地实施后可产生集成带动效应,有力支撑河南省“十四五”重大任务落实和现代化建设进程。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在服务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方面,“十四五”期间河南将发挥“四方面优势”,加快提升服务全国大局的支撑力、保障力和带动力。

发挥粮食生产优势,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粮食产业三链同构,壮大肉、面、油、果蔬等集群,培育一批驰名中外的农产品品牌,打造国人厨房、世人餐桌。

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做强做优6大战略支柱产业、培育壮大10大战略新兴产业链,开展两业融合试点,提升产业载体能级,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发挥市场规模优势,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加快“两新一重”建设,健全流通体系,贯通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

发挥开放通道平台优势,以“空中丝绸之路”、郑州航空港实验区为引领,增强对外交往、中转服务等能力,提升高端要素集聚功能、全国进出口枢纽功能、内陆开放门户功能,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坚守黄河安澜这一底线,扭住保护治理这一核心,抓好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传承黄河文化这一根脉。

打造中西部创新高地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十四五”是河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和攻坚期,河南省将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全面激活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打造中西部创新高地。

全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工程。以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及网联汽车、新一代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尼龙新材料、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5G等10个新兴产业链为主体,增强产业链主导能力,推动产业链向高端环节延伸,构筑产业竞争优势。

构建五大支撑体系。通过建设创新型平台、推动开放式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构建科技创新体系;通过营造人才良好发展环境、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等,构建人才发展体系;通过推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质发展、高标准建设郑开科创走廊、建设新兴产业专业园区等,构建载体支撑体系;通过强化政策引导,构建要素保障体系;通过推行主动服务靠前服务、建立完善容错纠错机制等。

建立完善联动推进机制。以链长制为抓手,滚动推进重点事项、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四个清单”的落实,举全省之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力争“十四五”末实现产业规模翻番。

多举措推动碳减排

让人民群众呼吸更为新鲜的空气

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河南省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控强度带动控总量,着力从四个方面推动碳减排:

通过结构调整推动碳减排。能源结构调整方面,重点是做好“减煤”“稳油”“增气”“强新能源”;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一方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化改造,严格控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另一方面,加快推动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方面,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持续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加快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另外,通过节能降耗推动碳减排;通过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碳减排;通过绿色风尚引领推动碳减排。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和森林河南建设,不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碳汇能力。

民生福祉类指标占比三分之一

更注重解决老百姓关切的急难愁盼问题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在主要目标指标上,民生福祉类占比达三分之一,是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的;在重点任务举措上,更加注重解决老百姓关切的急难愁盼问题,着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针对河南省就业难、招工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等问题,明确建立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帮扶、强化终身技能培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等举措,争取“十四五”新增城镇就业500万人以上。

针对学前儿童“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提出加强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力争公办幼儿园比例达到50%以上。加强城镇学校扩容增位、改善乡村办学条件,推动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力争创办1所高水平大学。

医疗方面,推动建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省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市级传染病医院、县域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加快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力争在神经、中医(肿瘤)、呼吸等领域再建设若干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同步建设一批省医学中心和省区域医疗中心。

养老托育方面,围绕“一老一小”发展普惠型养老和托育服务,加快布局建设社区养老和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积极发展医养结合。

五抓五促打好系列“组合拳”

让一流的营商环境成为河南省的新标识

“十四五”期间,河南省将把优化营商环境放在全局更加突出的位置,自觉对标一流,从最突出的短板弱项抓起,从企业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努力让一流的营商环境成为河南省的新标识!

抓评价、促整改提升。河南省将持续抓好营商环境评价,完善评价指标体系,高标准开展专项整改行动,着力提升评价质量,形成“评价—发现问题—整改落实—继续评价”的工作闭环。

抓改革、促动力激活。进一步精简行政许可事项,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全面推行“一件事一次办”。不断深化改革,简化便利各类市场主体的注册经营,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

抓创新、促重点突破。重点实施营商环境优化行动,加大重点领域改革力度,打造营商金字品牌,建设一批营商环境示范市(区)。

抓法治、促权益保护。制定实施营商环境评价奖惩、违法案件调查处理等配套制度,对相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进一步优化涉及市场主体的各类案件审理流程,提高办理效率。

抓服务、促效能提升。河南省将持续实施党政干部联系服务民营企业制度,完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健全民营企业的融资增信和直接融资支持政策。

重点突出“五个更高”

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十四五”时期,河南省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预计累计新增城镇常住人口约600万人,约占全国总数的1/10。

河南省将重点突出“五个更高”,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突出“更高品质生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试点推进郑州都市圈户口通迁。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加大对吸纳落户和提供保障性住房较多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补助和建设用地支持力度。

突出“更高质量发展”,构建主副引领、两圈带动、三区协同、多点支撑的空间格局。

突出“更高效能治理”,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十四五”全省将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00万户以上,新增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1万公顷,全面消除省辖市和县城严重易涝积水区段。

突出“更高水平共享”,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促进“人、地、钱、技”在城乡双向流动。

突出“更高层次协同”,以“流域贯通”引领“区域联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通过“东引、西进、南联、北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记者 陈斌 王永安)

关键词: 新时代 现代化 强省建设 新兴产业

本网站由 财经产业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23326号-29
联系我们: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