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 > 正文

陈斌、吴松泉:对中国汽车产业新合资热潮思考

2019-03-04 16:20:42 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年鉴

1 对外合资合作的背景和历程

在汽车产业加速电动化的趋势下,以及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和消费补贴、《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双积分政策)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汽车行业企业纷纷通过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加快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资和布局。进入 2017 年,江淮与大众合资获批,戴姆勒和北汽、福特和众泰、雷诺 -日产联盟和东风汽车、长城与宝马等也相继发布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意向,引发中国汽车产业新一轮的合资热潮。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至今历经几大发展阶段,主要包括初创期、成长期以及全面发展期,中国汽车工业对外开放正是在成长期逐步展开,目前已进入全面发展期,对外开放的水平不断提高。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过程中,利用外资并与跨国公司成立合资企业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一定历史条件和经济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八十年代初,中国汽车工业开始大量利用外资,主要有以下四个背景:①对外开放的大趋势。七十年代末,经过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这一基本国策的指引下,中国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扩大,开放的方式日趋多样化,其中利用外资是对外开放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这种大趋势下,利用外资也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现实选择;②国内市场供不应求,汽车工业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多年被压制的汽车需求,尤其是对轿车的需求急剧增加,国内汽车工业根本无法满足当时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内市场的需要,只得从国外进口汽车予以补充;③汽车工业与国外差距巨大,与国外企业合作是发展汽车工业的现实选择。缩短这一差距只有与国外汽车产业资本全面合作 ( 直接利用外资 ),通过建立中外合资汽车企业来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产品技术、制造技术、生产管理经验、市场营销以及产品开发技术,才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跟上国际汽车工业发展的步伐;④中国具备了吸引外资的经济、市场条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国内汽车需求快速增长。这一增长趋势所显现的不仅是当前的需求量,还有其潜在的增量。

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后,中国的经济和政治环境明显改善,汽车工业经过近三十年的积累和历练后,于 1981—1990 年间进入成长期。这一时期汽车产品种类及产量不断提升,产品结构出现较大变化,从国外还引进了大量的先进产品、工艺、测试技术和管理技术等,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八十年代中后期,经过反复论证,国家决定发展轿车工业,中国轿车工业随之起步并向着经济规模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向好以及市场需求的释放,更多的外国汽车企业开始尝试在中国合资建厂。

中国汽车工业对外合资合作主要经历了四大阶段。第一阶段从 1983—1994 年,属于合资合作的磨合阶段。这个阶段国外汽车品牌对中国的汽车产业和市场有了初步了解,虽然不够透彻和系统,但是他们仍有兴趣持续和深入的与中国汽车企业进行合作,由于双方需要了解和磨合,因此在合资企业的发展中也伴着双方的争论和妥协。这一阶段成立的企业主要包括北京吉普、上海大众(现更名为上汽大众)、广州标致、一汽 -大众和神龙汽车等,正是这些企业拉开了中国汽车工业合资合作的大幕。第二阶段从 1994—2001 年,属于合资合作的快速发展阶段。之所以选择 1994 年作为分割点,是因为这一年国务院颁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该政策对汽车产业利用外资的方向做了明确的规定,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这个阶段出现了更多的整车合资企业,包括上海通用(现更名为上汽通用)、广州本田(现更名为广汽本田)、天津丰田(现更名为一汽丰田)和长安福特等,在这一阶段中国汽车行业迎来了合资合作的高峰期。第三个阶段从 2002—2016 年,转折点是中国正式加入 WTO,属于合资合作的全面发展阶段。中国加入 WTO 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开始对外开放,降低汽车关税,全面执行国际的贸易规则,为后来中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这一阶段,北京现代、华晨宝马、广汽丰田、东风本田、广汽三菱以及奇瑞捷豹路虎等合资企业相继成立,北京吉普也重组为北京奔驰,至此海外主流汽车品牌几乎全部在中国投资落户。第四阶段是 2017 年以来。 2017 年,中国开始扩大汽车产业投资领域的开放,当年取消了外资在华设立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数量限制,2018 年进一步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汽车的开放时间表。这标志着汽车产业将进入全面开放的新时代。

2 对外合资合作效果评价

2.1 对外合资合作取得的成绩

得益于合资合作,中国的汽车市场逐步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汽车产量从 1983 年的 23.99 万辆发展到 2017 年的 2 901.54 万辆,汽车保有量从 1983 年 232.63 万辆提高到 2017 年 21 743 万辆,三十余年期间增长近百倍。中国汽车工业的对外开放为外资品牌创造了巨大的市场机会,中国汽车市场也以连续 9 年全球销量之冠哺育着这些跨国汽车企业。

引进来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汽车工业通过引进国外资金,以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得到迅速发展。中外合资企业从无到有,到目前为止已经成立了 40 余家囊括各种车型中外合资整车企业,与此同时建立上万家外资投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外资进入改善了国产汽车产品结构,推动了中国汽车工业制造能力和水平与国际接轨,汽车零部件工业配套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通过合资合作,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随之引进,提高国内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企业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汽车产业的整体水平、生产管理、质量控制、采购物流、售后服务、人才培养等都达到了国际水平,成为了一个全面与国际接轨的产业。

2.2 产业政策对合资合作的作用

中国汽车工业对外合资合作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以 1994 版《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和 2004 年《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为代表的产业政策的指导和规范:

1)长期坚持股比限制和合资名额限制以及关税政策,使得外资采取与中国汽车企业建立合资企业的方式实现本地化生产,通过导入先进的技术、产品、配套体系、营销和管理理念等,大幅提高了国产汽车的技术水平和供给能力,在带动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推进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对外开放坚持了中方股比不低于 50% 的政策,为中国汽车产业今后的发展预留了阵地和舞台,这也是当时推出股比限制政策的出发点。现在主要汽车企业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发展,无不得益于对外合资合作提供的技术、人才、管理、制造和零部件等基础。

2)坚持了国产化政策,九十年代实施与国产化率挂钩的级差关税政策,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又实施了构成整车特征的进口零部件管理办法,通过引导和促进合资企业本地化发展,建立和培育起了世界级的汽车零部件体系。

3)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引导,推动合资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和在中国开展本地化开发,明确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是发展制造业而不是组装业。上汽通用、上汽大众、神龙汽车和东风日产等一批合资企业逐步提高研发能力和实施本地化开发。

4)初步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的车辆准入管理制度,在加强准入前管理的同时,也逐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同时,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节能、环保、安全等标准体系,这为行业管理打下了基础,并推动了汽车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5)通过合资合作,我国迅速建立起了现代化的汽车产业体系,包括零部件体系、制造体系和营销体系,培育起了人才队伍,在加上政策长期对自主品牌发展的扶持和引导,以及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吉利汽车、奇瑞汽车、长城汽车、比亚迪和长安汽车等自主企业迅速崛起。

2.3 合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汽车产业对外合资合作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也不可忽视合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总体来看,对外合资合作对中国汽车工业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同时具有促进和抑制两方面作用。外方与中方建立合资企业,中方参与合资企业的建立和管理,肯定会产生生产技术外溢,但同时也会产生“挤出效应”和“替代效应”。“挤出效应”表现为外资利用技术和品牌优势对本土企业进行挤压,造成一段时间自主汽车品牌市场份额一再下降;“替代效应”表现为国内企业对外资技术、品牌的依赖和外资对合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排挤,使国内合资企业长时间不能形成研发能力。

对外合资合作的初衷是通过引进国外的技术和产品进行国产化,不断消化吸收,进而形成自主的研发能力和配套体系。长期以来的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方企业的利益,但大多数外资企业仅把合资企业定位为组装厂,对中方实行严格的技术封锁,导致合资企业无法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很多关键零部件依旧需要从国外采购或是受制于外方。这导致原来确定的战略执行时大打折扣。另外,长期以来,政策也积极支持和推动大型国有企业兼并重组、合资合作,使大型国有企业在资金、技术、利润等方面获得了积累。但是,合资政策让国有企业一直生长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导致部分大型国有企业过度依赖合资合作,企业竞争意识不足,在发展自主品牌、积累技术、培养人才等方面进展缓慢。国有企业受制于相关制度的束缚和用人机制的僵化,错过了重要的机遇期和发展期,而民营企业则趁机而上,抓住了难得的机遇,吸引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中国汽 车工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新形势下的对外合资合作的几点建议

从根本上分析,促成新一轮合资热潮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①自主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取得先机,双积分政策的实施让部分在华新能源汽车发展滞后的外资企业倍感压力,亟需通过合资合作获得新能源积分;②原来整车领域的合资合作,中方企业主要是具有国有背景的汽车企业,民营汽车企业难以获得外资品牌的认可。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奋斗,中国汽车行业涌现出一批民营的优秀企业,他们通过一步步的积累和实践已经在汽车行业站稳了脚跟,并赢得了市场和对手的尊重。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民营汽车企业既有借助合资提升发展速度和质量的需求,同时也具备了与外资品牌合资的能力,因此助推了汽车行业新一轮的合资热潮;③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经过几轮的推广应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和规模。主要汽车企业已经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及产业化工作,如何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深层次开展国内外交流和合作,成为国内企业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④根据国家政府部门的统一部署,在新时代的改革开放中,中国汽车工业将在 5 年内逐步放开外资股比和整车合资企业数量限制,2017 年,国家已经放开了外资在华设立纯电动汽车企业的数量限制。

3.1 坚持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对外合资合作

利用外资是国家战略,在对外开放条件下,继续扩大对外合资合作是汽车行业坚定不移的方针。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汽车产业已经不可能在孤立条件下独立发展,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工艺、管理,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对于汽车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说之前汽车工业的对外开放,是在政府监管下进行的,那么今后进一步对外开放,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需要说明的是:之前汽车工业发展的阵地和舞台仍然把握在我们的手里,是因为有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管理;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汽车工业发展的阵地和舞台能否把握在我们的手里,主动权则是在我们企业手中。谁放松了,谁就失去了发展的主动权。没有约束的开放,等于让出一切。

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经济条件下,为了推动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对外合资合作,必须坚持将大力推动外资的本地化发展和提高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作为基本政策目标,以逐步实现中国汽车汽车产业由汽车产业链低端逐步攀升到产业链高端,由缺乏核心技术转向拥有核心技术。

3.2 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创新合作模式和提高合作层次

探索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有效合作机制。中方与外方可探索形成全球战略合作,中方可通过跨境投资、交叉持股等方式,同外方建立更为坚实的纽带关系,不断扩大合作范围和领域,并探索各种新的合作模式。不断与现有合作企业扩大合作范围和领域,在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合资自主品牌等方面与外方伙伴进行对等的商讨与合作,在全产业链寻找合作机会,向汽车租赁、融资销售、汽车保险、设计研发等服务市场延伸,寻求合资双方利益最大化。积极探讨由国内合作为主转为国内、国际合作并重,如联合开拓国外市场;在国外联合研发、委托开发,共享制造、配套、营销资源等。

3.3 合资双方要树立开放包容思维和互联网思维

合资企业双方文化的融合、理念的达成以及目标的一致都需要不断的磨合。中方一方面要做好合资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另一方面也要按照股东双方的目标,助力企业在市场中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合资公司的自主开发不是政府干预的行为,而是一个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近期,一些合资企业纷纷推出合资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也是想利用中国政府鼓励新能源汽车的政策环境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进步,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应予鼓励。随着大批互联网企业纷纷加入造车阵营和更具个性化消费需求的新生代消费群体不断壮大,一系列极富创新概念的新产品层出不穷。企业要加深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和运用,夯实基础,创新产品,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打造出与时代同步的产品和服务。

3.4 外资在取得准入前国民待遇的同时,也要防止超国民待遇

当前,国家已经明确了对外资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 +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汽车由此列入外资负面清单,并最终将在 2022 年退出负面清单,实现投资自由化。当前,有关部门正在制订实施相关的投资和准入管理规定,除了有关股比和合资名额限制外,外资都享受与内资企业一样的待遇。由于外商投资汽车企业一般竞争力较强,产值和利税高,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大,地方政府从招商引资的角度,肯定会给予外资整车项目更大的政策优惠,这将加剧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不平等竞争,也不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为此,有关部门应要求各级地方政府不得妨碍市场公平竞争,违规为各类汽车投资项目提供各种优惠条件。(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 陈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 吴松泉)

关键词: 汽车 产业 合资热潮

本网站由 财经产业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23326号-29
联系我们: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