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金 > 正文

六个方面看2018年基金业脉象

2018-12-25 11:13:17 来源:证券日报

圣诞来临,元旦将至,该是挥手作别2018年的时刻了。诗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写道,“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对于金融行业的从业者来说,想不带走“2018的云彩”谈何容易。

2018年,公募基金行业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有投资者略感失望,也有投资者仍充满信心。不管这一年是困难也好,还是尚好也罢,基金榜带大家一起回顾过去一年,展望新的一年。

一、权益基金尴尬收场 仅3只基金收益率超10%

2018年,A股市场经历了长期的调整行情,证券市场主要指数均回落至历史低位:截至12月21日,上证指数在震荡中累计下行了23.92%,深证成指在震荡中累计下行33.54%,创业板指在同期下跌了27.52%。

截至12月23日,排除新成立的次新基金外,能够在年内获得正收益的权益基金占比仅有12.36%,权益类基金在年内的平均亏损了-14.91%。

在这2071只权益类基金中,目前,仅有3只权益基金的年内收益率超过了10%。

另一方面,今年以来业绩表现最差的1只权益基金已经亏损了79.67%,另外还有10只基金在同期亏损了40%以上。

不过,在权益基金普遍亏损的背后,仍有1331只基金在年内的回报率均跑赢了其业绩比较基准,公募基金管理人在今年的资产管理能力和投资能力仍有效。

二、养老目标基金接连获批 第二批养老FOF发行“接棒”

2018年8月6日,首批养老目标基金获批的消息“刷屏”基金行业。14家基金公司旗下产品获批,公募基金助力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正式拉开帷幕。

目前,首批获批的14只养老目标基金已有9只正式成立,合计首募金额达到29.36亿元,另外,广发基金和易方达基金旗下的养老目标基金还在募集过程中。第一批养老FOF的发行已经接近尾声,第二批养老目标基金的发行已经准备“接棒”。

首批14只养老目标基金中,华夏基金率先发力,在只通过华夏基金自己直销渠道的背景下,历时15天提前结束募集,首募规模达到2.11亿元,有效认购总户数为37585户,户均认购规模为5627元。

随后,中欧基金、泰达宏利基金等基金公司旗下养老目标基金顺利进入发行阶段。截至12月23日,已经顺利成立的9只养老目标基金中:富国鑫旺稳健养老首募规模最高,达到8.83亿元;鹏华养老2035混合FOF的认购户数最多,达到11.2万户。

“金融1号院”获悉,第二批获批的部分养老目标基金已经计划在近期发行,银行销售渠道等准备工作已经顺利完成。据悉,有一只养老目标基金将会在本周开始发行。

监管部门此前要求FOF投资于货币基金的比例不得高于5%,对于养老目标基金来说,要达到“稳健”的目标也有很大的难度。目前来看,各家基金公司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对多类相关性较低的资产进行配置,从而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

三、避险资金涌入ETF 宽基ETF迎来规模爆发

要说起2018年“吸金”能力最强的基金产品,非ETF莫属。2018年,ETF成为了众多普通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资金的“避风港”,诸多ETF产品规模屡创新高。

“金融1号院”统计发现,在今年年初时,公募基金市场上共有155只ETF产品,合计流通份额达到831.96亿份,而临近年底,公募基金市场上ETF产品的数量已经增至198只,合计流通份额达到1763.43亿份,较之今年年初已经实现了翻倍。

排除年内新成立的次新基金外,共有122只ETF在12月21日的最新基金规模是其今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占比近八成。

进入四季度以来,多只规模较大的ETF产品出现了一定规模的资金净赎回,不过在近几个交易日,又有更多的资金申购这些ETF,使得规模较大的宽基ETF继续保持着规模的净增长。

对此,也有基金经理坦言,今年涌入ETF产品的大量资金具备明显的风险偏好,在权益市场变现不佳时进入ETF产品,宽基ETF具备更高的透明性和稳定性,尤其受到各路资金的青睐。

四、资管新规落地保本基金和分级基金落幕倒计时

4月27日,四大监管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即资管新规)正式对外发布,开启了大资管行业的统一监管的新时代。

其中,资管新规所提到的金融去杠杆、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等要求,也使得部分不符合监管导向的基金产品面临整改。

保本基金由于具备保本保收益的特征,分级基金采用杠杆策略——成为今年以来公募基金行业重点清理的对象。

截至12月23日,正进行转型或完成转型的分级基金有69只,正进行转型或完成转型的保本基金有45只。

距离资管新规发布已经有近8个月的时间,目前对于旗下大部分不完全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产品已经完成整改,有些规模较大的保本基金将会在过渡期内完成改正。

较之对于资管新规要求下部分基金转型的从容,目前基金公司面临更大的挑战是银行理财子公司。

华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表示:“资管新规及理财新规落地后,公司的固收业务又需要面临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银行理财子公司推出在即,我们现在只能与互联网平台、银行方洽谈新的合作模式。”

随着长沙银行发布拟设立理财子公司的公告,有意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数量已达26家,已披露的拟注册资合计达到近1300亿元。

五、国际油价大跌、美股闪崩 QDII基金海外花式“翻船”

2018年的公募基金市场,也上演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产品江湖兴替。

截至今年一季度结束,大消费行业仍延续着2017年的慢牛行情,重仓新兴消费和大消费行业的主题基金业绩领跑;上半年结束,凭借着医药生物板块的一枝独秀,医疗主题基金高调领跑业绩榜单;到今年三季度末,QDII基金凭借着美股稳定的行情强势霸占业绩前20榜单。

进入四季度以来,国际油价大跌、美股市场闪崩,波及QDII基金在海外“翻船”,原本在前三季度保持20%回报率的QDII基金,仅有几只产品能够勉强维持2%的正回报率,其余产品尽数亏损。而选择在四季度之初申购QDII基金的投资者,则面临着高达30%比例的大幅亏损。

11月份开启的油价暴跌模式,让此前风光无限的油气类QDII基金迅速跌下神坛。《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四季度以来截至12月21日,嘉实原油QDII等13只油气类QDII基金的净值均下跌了25%以上,也使得这13只油气类QDII基金在今年以来的回报率全部跌至-10%以下。

截至12月21日,207只QDII基金在年内的回报率达到-6.6%,较之今年三季度末的1.94%已经下降了8.54个百分点。油气类QDII基金,在经历四季度国际油价大跌后,年内收益已悉数回吐,年内回报均收负。

六、380只基金清盘退场 专家称“并非坏事”

2018年,基金清盘正在变得常态化。截至12月23日,年内已经清盘或正在进行财产清算程序的基金已多达380只。

380只清盘基金的数量,远远超过历年清盘基金数量的总和:2014年至2017年,每年的清盘基金数分别为4只、31只、18只和103只。

有资深基金专家表示,“基金清盘并非坏事。每一只基金的清盘,都会让相关的基金公司痛定思痛,既能杜绝原先的错误,又能集中精力做好未来的工作。总体来看,清盘是有利于行业发展的。”

“基金清盘速度加快,一是委外资金赎回后,后续申购资金不足,导致产品清盘,同时也存在监管趋严的因素。”有业内人士指出,“后置位的产品被清理,能够让一些管理较好、业绩较优的基金得到更多被投资的机会。”

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基金清盘开始常态化,也不必紧张。近期,多位业内资深人士均发声表示,“迷你基金”在今年以来的大量出清,是对产品同质化的有效缓解,同时也是公募基金产品端结构性改革的阶段性成果,有利于基金行业的规范发展、正本清源。

关键词: 基金 悲情 迷茫

本网站由 财经产业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23326号-29
联系我们:85 572 98@qq.com